讓運河文化“活”起來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青評
水波漣漣,滋養文化。千百年來,大運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恰如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始建于春秋時期的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人工運河,在西青區境內綿延26.4公里,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西青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進入新時代,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把運河文化作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堅持文化引領,提升城市活力和品味,讓大運河再次煥發青春,從而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今年,西青區圍繞“一帶一城一島”做好運河文章,同時加快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度,全力以赴推動天津市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項目和天津美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新址擴建項目,高標準打造音美藝術之城,推動國潮小鎮首開區初具規模,充分彰顯大運河文化帶的活力風采。
保證提前規劃,保護好運河文化。西青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注重大運河的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承,不斷擦亮西青的“運河名片”。運河岸邊楊柳青,自古就是人杰地靈之寶地,風光秀麗,文脈昌盛。如何在保護好運河文化的同時,推進西青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就要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前進行安排部署。日前,“大運河藝術之城”天津音樂學院和天津美術學院擴建工程項目及周邊地區規劃概念設計方案征集工作正式啟動,致力于打造具有海內外較高影響力的天津西青藝術“名片”,形成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和高質量發展格局。
堅持文化引領,傳承好運河文化。大運河沿岸不僅風光旖旎,也孕育了兩岸各地不盡相同的特色文化。通過各類文化主題活動,做好文化傳承。“運河記憶•紅色傳承”主題展、“運河記憶”非遺短視頻大賽等活動,通過“有筋骨、有力量、有溫度”的作品,全景展現運河的時代芳華與非遺之美。沿著運河到西青,可以在千年古鎮楊柳青親自體驗木版年畫、風箏、剪紙、折扇、葉雕、彩烙葫蘆的精美藝術,感受非遺魅力。
做好文旅融合,利用好運河文化。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目前,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元寶島)一期項目已基本竣工,景觀、道路及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公園建成后,將成為來津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網紅打卡地,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今年2月,天津市楊柳青大運河影視基地項目簽約儀式順利舉行,致力于打造集影視、文旅、教育、康養為一體的多功能影視基地,進一步提升楊柳青鎮知名度,帶動楊柳青鎮文旅產業發展。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是城市靈動的風景線。西青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讓運河文化“活”起來,讓千年古鎮的文脈動起來,需舉全區之力,共同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既是責任,更是使命!讓我們共同奮斗,努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西青融媒記者:王軼嬌
|